中国制冷网行业论坛-
标题:
二氧化碳制冷在中国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Craoline1224
时间:
2014-4-21 08:57
标题:
二氧化碳制冷在中国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制冷剂替代一直是行业热门的话题。
- S& h( [2 ]; K/ k
7 B5 |2 [) [$ s/ l8 g
氟利昂由于对环境的不友好性,现正渐行渐远;在工业制冷领域,氨制冷剂由于价格低廉、技术成熟而广受青睐。但近年来,由于吉林、上海等地接连发生液氨事故,令行业中多了几分惶恐。
% A% w2 K% g4 N b
$ Y" A& [' {8 Q- |# s
那么,有没有一种制冷剂既能满足节能环保要求,又相对比较安全呢?虽然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意见,但是二氧化碳在业界的声音却愈来愈强。为此,记者专门邀请到丹佛斯工业制冷中国及亚太区应用经理黄志华先生,一起分享二氧化碳制冷在工业冷冻领域的国内外市场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U' {2 y% p* R% B) a( f) c
1 b6 w; p5 p6 Y
二氧化碳制冷剂:安全、环保、无污染
$ n* [: C# M" @& K2 H% C
& X+ ^9 T4 R# W; q! t2 o, p6 U3 t' N9 f
据了解,早在1869年美国人就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制造了一台制冰机,由此拉开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的百年运用之路。在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冷工质还没开发出来之前,二氧化碳虽然不是早期制冷剂的唯一选择,但其在早期食品行业和民用建筑空调等领域占据了主要地位。然而,人工合成制冷剂出现后,二氧化碳则被迅速冷落而退守一角。
: a/ w$ S6 _1 a# Y7 r$ k
; _+ v* H) o7 m# M# ]8 T% q
自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来,关于CFCs和HCFCs替代物的广泛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虽然目前新的替代工质已经开始商业化生产,但人们发现新的替代工质并不能满足“长期”替代物的要求,大部分新工质都有较高的温室效应指数或者其它显性及潜在缺陷。因此,天然工质的应用仍是人们的首要关注点,特别是对二氧化碳的有些应用。
6 v8 L- I* I+ U2 Y9 U F: k2 Y
7 _; f* `( }! M; i' H. ]3 p0 L
据了解,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具有高密度、低粘度,流动损失小、传热效果良好等优点,并且通过对传热作用的强化,可以弥补其循环不高的缺点。同时二氧化碳的环境性表现优良、费用低易获取、稳定性好、有利于减小制冷装置体积。当然,采用二氧化碳为制冷剂也有相应的高要求,二氧化碳相对较高的临界压力和低的临界温度也给它做制冷剂带来了许多难题。无论亚临界循环还是跨临界循环,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运行压力都将高于传统的制冷空调系统,这必然会给系统及部件的设计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1 a) B" ? F' t& M0 e
2 j4 Y* j* F( N$ Y# ]
国外发展良好:二氧化碳制冷愈加成熟
5 o# P; Y) G8 A8 H$ X
+ s, v- U b1 Y6 N( O4 Z# |! O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在发达国家有何表现?业内认为,其正被各发达国家普遍推广,并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来储备,无论是设计,还是安全运营,趋于成熟态势。
/ k# N5 Z1 X7 N3 w& P5 f
* f8 T2 g4 p0 ~5 Q) T
黄志华介绍道:1990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的探索。2000年初,已有实际项目开始建设或者投入运营,那时候每完成一个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定会引起广泛关注,包括系统中使用的压缩机、管路系统、阀件等。到了2006年,欧洲在工业制冷、超市冷冻以及其它领域皆有应用,工业制冷约在200—300数量级。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系统已将二氧化碳系统中的各类元件推向了标准化配置。黄经理预计,二氧化碳的整体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在欧洲的工业制冷领域,大型二氧化碳系统已有500—600个系统在运营中。
! s/ \ `7 |; j2 \7 z& i
! p1 v) _/ p9 \6 O1 `" g2 K7 I% f
此外,各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相关标准与规范的起草,以推动该环保工质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应用。像英国等就制定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安全标准修订,涉及制冷系统的压力及安全法规要求。所有相关机构和人员,包括设计、业主、运营、安装的所有人员都应对此安全标准高度重视。
欢迎光临 中国制冷网行业论坛- (http://bbs.zhile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